广州登革热无风险区县增至9个,7地需加紧灭蚊工作
昨天,广州市卫计委公布本月6日至12日蚊媒监测相关情况。蚊媒密度评级为无风险的区、县级市从3月中下旬的7个增加到9个,但有4间公园和3个街镇的蚊媒密度存在低风险,需要启动蚊媒控制措施。
无风险区县增至9个
清除蚊媒孳生地,控制蚊媒(白纹伊蚊)密度是预防登革热的关键手段。根据市政府统一安排部署,今年市卫生计生部门在传统开展布雷图指数和成蚊密度监测的基础上,建立起全市诱蚊诱卵器监测体系。4月6日~12日监测数据显示,全市居民区布雷图指数(BI)平均1.92,非居民区外环境标准间指数(SSI)平均0.14、诱蚊诱卵器指数(MOI)平均0.85。另外,监测各公园标准间指数平均0.12,诱蚊诱卵器指数平均4.26。以上各项指标都达到疫情防控要求的水平。有9个区(县级市)的蚊媒密度分级为0级,风险级别为“无风险”,建议继续落实日常防蚊措施。
但是,从化市太平镇、海珠区南洲街、黄埔区鱼珠街以及荔湾区增埗公园、番禺区市桥街西园公园、花都区狮山公园、天河区华南植物园7个监测点蚊媒密度分级为“一级”,风险级别为“低度风险”,应启动蚊媒控制措施。
本地疫情风险逐渐升高
市卫计委表示,广州已出现本地感染病例,且时间较去年提前两个多月。随着气温上升和降水增加,蚊媒密度将逐渐升高,登革热本地疫情发生的风险将逐渐升高。近期蚊媒密度较高的各街镇应立即启动相关响应,迅速采取清除积水、杀灭成蚊等措施。蚊媒密度风险级别为“无风险”的各街(镇)要继续落实日常防蚊灭蚊措施。
二次感染重症风险增6倍但今年几率不大
今年本地病例出现后,市民担忧“二次感染免疫增强现象”,对此,省疾控回应,登革热传播确实存在免疫增强效应,但目前来看二次感染的几率其实是不大的。
何剑峰解释,登革热病毒按照血清学方法可以分为4个类型。患者感染一种血清型康复后,对其他3种血清型病毒感染无交叉免疫力,因此可发生二次感染,而且进展成重症的风险比非二次感染者高6倍。
不过,最关键的还是广东、广州的本地登革热病毒一向是单个流行为主,而且又以I型病毒为主。“去年得过登革热的,绝大部分是I型,如果今年流行其他型,理论上免疫增强,重症风险很大”,不过,广东、广州历史上本身就少见多型、反复交替流行,今年预计流行病毒也依旧是I型为主。会不会再次感染I型?专家直言“理论上可能性不大,因为I型登革热病毒抗体可保持10年或以上”。
另有报道称,去年广州3.7万人登革热发病,但实际上可能有数倍于3.7万人带毒而不发病。对此,何剑峰指出,这个推测数值来源于前年广东中山疾控中心一项试验研究。研究指出,登革热流行中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的比例为2.2:1。他认为,研究阐释了登革热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对登革热蔓延有着重要影响。不过,目前的公共卫生防控中,客观上无法据此寻找到隐性感染者。
以下7地域需抓紧灭蚊
蚊媒密度分级:一级风险级别:低度风险
从化市太平镇BI:8.0、MOI:6.38
海珠区南洲街BI:5.31
黄埔区鱼珠街BI:5.0
荔湾区增埗公园MOI:16.67
番禺区市桥街西园公园MOI:12.5
花都区狮山公园MOI:12.5
天河区华南植物园MOI:8.33
(BI:居民区布雷图指数MOI:诱蚊诱卵器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