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技术让蚊子无“毒”可传
“其实,转基因蚊子并不是新鲜事物。”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吕占军介绍,早在几年前,科学家就研制出转基因蚊子,并在世界各地进行了多次投放试验。
据了解,英国牛津昆虫技术公司拟投放的转基因蚊子是一种改造后的埃及伊蚊,其体内会产生一种毒素。在实验室里,这种毒素被四环素所抑制,所以它对蚊子没有影响。一旦把转基因蚊子释放到自然环境中,脱离了四环素的抑制,毒素就被激活了。
然后,这种雄蚊与自然环境中的雌蚊交配,产生的后代体内就会含有这种毒素。在蚊子幼虫发育早期,有活性的毒素会杀死它们。这样,整个种群的数量就会逐渐减少从而达到灭蚊效果。
无独有偶,2015年5月,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奚志勇教授团队,在广州南沙沙仔岛陆续释放“绝育蚊子”,用“以蚊治蚊”的方式控制蚊媒疾病,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
与英国牛津昆虫技术公司不同,奚志勇团队采用的是沃尔巴克氏体抗登革热基本原理。沃尔巴克氏体,天然存在于全球约65%的昆虫种群和28%的蚊虫种类中,携带不同型别沃尔巴克氏体的雌雄昆虫交配后产生的卵不发育。
奚志勇团队从果蝇、库蚊等体内提取沃尔巴克氏体,将其导入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体内,建立稳定的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蚊株。携带了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与自然界的雌性白纹伊蚊交配后,所产的卵不能发育。因此,通过大量释放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可以使白纹伊蚊种群降低至不足以引起登革热流行的数量。
转基因昆虫技术起源于20世纪中期,它试图对病原性昆虫和农业害虫进行基因改造,将某些特定基因片段插入昆虫现有的DNA中,使昆虫原本的功能发生改变或降低昆虫的生命力,这样它们就不那么容易传播疾病或损害农作物了。
据介绍,转基因昆虫技术有种群抑制策略和种群替代策略两种研究思路,前面讲的两种转基因蚊子属于种群抑制策略。种群替代策略则是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让蚊子不再携带某种病毒,失去“媒介”能力。然后,将一定数量的转基因蚊子放生,在一定时间内打败乃至替代普通蚊子。这样,它们虽然还会咬人,但是不会再传播那些疾病了。不过,这种转基因蚊子的培育仍处在不断探索和小范围试验阶段,离实际应用还有一段距离。